您好,欢迎来到TG淘金网最新版本_淘金社区app

除尘布袋

造价低,免费设计,提供施工方案,维修方便!

服务热线:

180-3417-1619

元琛科技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8-03 22:33:29 |   作者: 除尘骨架

一、产品详情

  公司主要是做过滤材料、烟气净化系列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营的大气治理产品最重要的包含两大类:除尘过滤材料、烟气脱硝催化剂。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C35)。

  凭借持续创新的产品研发技术优势、生产制造优势、先进稳定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良好的项目现场安装调试等技术服务,公司为众多知名及行业标杆客户提供了智慧环保系统解决方案、关键设备及其核心部件,公司产品主要使用在于电力、钢铁及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核心用户包括国家电投集团、中电国瑞、龙净环保600388)、山东国舜、清新环境002573)、首钢京唐、中钢天澄、安丰钢铁、海螺水泥600585)、华润水泥等企业,行业地位突出。

  同时公司不断向产业链集群方向延伸:公司子公司安徽康菲尔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环境、土壤及新材料第三方检验测试业务,拥有CMA及CNAS资质,并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实验室第二批次名单,成为安徽省二十二家入选该名单企业之一;公司子公司上海元琛碳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低碳、环保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管理、咨询;公司子公司安徽维纳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氢能、锂电热失控等能源安全监测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子公司安徽元琛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从事传感器气敏薄膜材料、复合集流体材料、电芯制作及测试等方向的研发技术;公司子公司安徽普瑞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复合集流体中试产线搭建、产品制样测试等产业化落地工作。公司产业链相关布局主要是针对我国碳中和、新能源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从事节能降碳、电池新材料、新能源安全监测等方向的技术开发和攻关、工程化示范和产业化转化等工作。

  公司制订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标准,由公司向国内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发出采购需求要约,根据供应商的反馈,公司从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付款方式,等方面做综合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公司采取以产订购、主要原材料适当备货的采购模式,对生产中耗用的主要原材料通过与主要合格供应商进行谈判、招标等方式签订合同,约定采购价格,并依据公司的生产计划需求来做提货。公司通过批量采购的方式保持适当的库存量。采购的原材料到货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检测验证。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在物资采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与多家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来保证了供应来源及质量。

  公司产品基本为定制化产品,根据不一样的客户对产品的具体性能、参数等不一样的要求,公司采用“按订单生产”的生产模式。工艺部门依据客户订单的要求对产品做选型、审核,制定工艺实施标准,并结合生产能力,运用PMC做生产作业计划并做物料控制。各生产车间依照订单发货需求制定TPM作业计划,并及时组织生产。公司的生产按照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实行,同时严格按照客户的需求执行,每个工序都按照TQM的要求严格把关,保证产品质量。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精益管理模式,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测算定制化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结合订单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交货期、付款方式、竞争情况及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因素,通过投标、议标的方式确定销售价格。公司依据地域和行业分布划分销售团队,销售团队在各区域从事公司产品营销售卖、市场开拓、客户服务等多项工作,销售客户遍布全国各地30个省(市)和自治区。企业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国内或国际展会、实地拜访等方式直接获取客户,向国内外客户提供产品销售和服务。公司产品销售为直销方式,主要产品应用于电力、钢铁及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的工业烟气净化。销售合同主要是通过招、议标方式取得,因此公司的销售主要通过“前期服务+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公司以营销中心为主,相关部门配合,为客户提供周到、细致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公司成立科创研究院且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规范化的项目制研发体系。经过科创研究院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保证研发项目符合公司业务发展方向。研发部门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定期对研发项目进度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制定与公司战略发展相适应的研发计划。公司的研发体系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子系统:①产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系统:负责制定公司技术及产品研发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作为公司研发的指南。②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系统:负责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的实施。③产品中试系统:负责产品样品的中间试验、安全测试等工作。

  公司在钢铁行业的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中,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的数据调研和类似项目的考察,最终做出了精准的节能测算,也给出了吹灰器改造、喷氨系统改造、烟囱改造、烟气换热器改造等方案,做到排放达标的保障。合同能源管理符合碳中和的政策,通过中温催化剂材料的应用,优化了烧结机的尾气治理的工艺,达到了高炉煤气节约25-40%的效果。以200平烧结机为例,年节约高炉煤气约3000万立方,减少碳排放近7万吨。未来公司将深入挖掘这种“产品+数据监测+服务”的客户合作模式,助力工业客户降碳增效。

  公司拥有全面的检测资质(CMA、CNAS)、设备和技术储备,构建了移动互联网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通过为客户提供标准、高效、专业的检测服务获取收入和利润。公司持续优化服务和运营流程,积极开发多项信息化技术,已搭建采购、销售、客户管理技术平台,构建了采样、检测、数据分析、报告发布全流程信息传输技术平台,不断提高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了采样、样品前处理、数据分析和信息传输能力,从而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相继贯彻落实与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燃煤、钢铁等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阶段性成就。

  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10月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累计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近9亿千瓦,实施灵活性改造超1亿千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自“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清洁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增长,但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火电发展的停滞。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煤电能源发展的必要性,要求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在南旱北涝、极端天气频发和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背景下,“保供+调峰”需求刺激火电建设重新提速。2022年8月,电规总院发布《未来三年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明确煤电建设,保障未来三年1.4亿千瓦煤电按期投产,新建燃煤机组将有力带动燃煤烟气超低排放市场提振。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11月,《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出台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十四五”期间,非电行业烟气治理需求持续释放并提速,机动车车船尾气处理进一步强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工业示范试点加速推进,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到统筹“双碳”目标要求,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如火如荼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需求持续增长。《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全球近200个国家在《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对燃煤使用、减少碳排放等相关条款达成共识。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环保领域的相关合作持续增长。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重视并持续增加投入的背景下,大气治理行业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执法日渐严格,在释放超大规模潜力市场时,也给环保企业带来了较高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行业竞争愈加积累,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3年2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组织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或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环办气候函〔2021〕130号)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发电设施》(环办气候函〔2022〕485号)要求,通过管理平台进行文件评审,开展现场核查并线上填报核查信息、编制核查报告,确保核查全过程电子化留痕,于每年6月30日前完成对重点排放单位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及管理平台填报工作。核查结束后,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将管理平台生成的核查结果数据汇总表、配额分配相关数据汇总表书面报送我部,抄送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

  2023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铸造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的公告: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铸造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进步。本标准提出了铸造工业的大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选择本标准提出的大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也可采用其他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治理技术。

  国际大型综合性检测企业大多起源于单一行业,专业领域精耕细作后通过并购成长为综合性企业,具有检测种类多、地域范围广的特点。国内市场目前竞争格局分散,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居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整体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检测服务市场表现出下游运用广、发展速度快、空间大等特点,市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公司下属子公司安徽康菲尔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烟气治理产品性能验收、环境检测、土壤检测等业务,具有CNAS、CMA资质,基于主营业务产品性能验收以及核心客户群体对环境检测有较强且稳定的需求,在人员、设备、技术方面已经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布局和建设。

  复合集流体是一种以高分子绝缘树脂材料作为“夹心”层,上下两面沉积金属铜或铝,制成“金属导电层-高分子材料支撑层-金属导电层”三明治结构的新型锂电材料。复合集流体用密度及成本更低的绝缘高分子材料对原来部分金属材料进行替代,对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提升、成本降低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太平洋证券的研究报告预测,2023、2024、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以及动力电池需求共为1379/1868/2388GWh,假设复合铜箔渗透率2023-2025年从1%提升至10%,复合铝箔渗透率从0%提升至5%;预计复合集流体的市场空间将从2023年的10亿元逐步增长至2025年的230亿元,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动,产业发展逐渐成熟。2023年是复合集流体产业链从0-1落地的关键之年。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与培养优秀的研发人员,充分利用内外技术资源,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巩固和保持公司产品和技术的先进地位。

  公司已拥有专利211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专利142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4项。报告期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累计科技成果鉴定9项,新产品认定25项,国家标准、行业及团体标准26项。

  报告期内,国内外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各类风险交织叠加,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面对美联储加息、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冲击,公司负重前行、主业稳健运营、提质增效的同时,继续整合行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业务,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谋求高质量的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21.84万元,同比降低14.22%;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8.28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65.44%;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28,803.74万元,同比上升1.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5,205.28万元,同比上升1.43%。

  公司所属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较高。近年来,行业之间、同行企业间的竞争态势开始逐步出现分化,市场和技术等资源向行业优势企业集中。公司目前在工业烟气治理领域具有较强的品牌认可度。

  报告期内,公司集中资源在既定专业细分领域发展业务,公司基本的产品为各类耐高温耐腐蚀滤袋和SCR脱硝催化剂,较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业务较为集中。虽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在营业收入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公司近年来业务及利润规模发展稳健,经营形势良好。公司专注于过滤材料、脱硝领域的技术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在不同细分领域内各有竞争优势。公司多年深耕电力行业,赢得了客户和同行的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公司滤袋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燃煤电厂多台机组及装机容量1000MW机组,在电袋或袋式除尘领域实现低阻高效的超净排放;公司石灰窑SCR脱硝催化剂在国内成功实现首台套应用。在非电水泥、工业硅市场脱硝开辟增量赛道,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公司产品除了巩固电力及小锅炉市场的地位外,目前主动拓展快速增长的垃圾焚烧、水泥脱硝业务,并突破玻璃终端壁垒市场,以“做深、做广、做专”为核心理念支撑,通过“区域化+专业化”的手段,承载战略目标的分解达成。三、风险因素

  公司持续加大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发团队和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取得了一定的研发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未来如果公司管理层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或者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未能产生预期效果,公司可能面临经营业绩受研发投入增加影响出现下降的情况。

  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丰富行业经验的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对人才的争夺加剧,并且受员工个人职业规划、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公司面临人员流失的风险。公司目前多项产品和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技术人才的稳定对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公司未能继续加强对技术人才的激励和保护力度,导致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环保政策大力支持的环境下,公司在产品研发、技术、产能以及市场开拓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同时,材料价格波动对产品的毛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公司若未能及时在市场推广新产品或推广未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材料价格因市场因素波动,以及产能是否完全释放的情况下,将可能削弱公司对客户的议价能力,毛利空间被挤压,将导致公司产品价格和毛利率降低,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公司积极把握环保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客户,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公司所处环保行业需求增长的行业环境及我国对环保行业支持政策未发生改变,公司紧抓市场需求释放带来的市场机遇,最大限度满足原有客户需求的同时,努力开发新客户。但当前全球市场复杂动荡,各类风险交织叠加。面对能源危机、全球通胀、美联储加息、汇率波动、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冲击造成不利影响,对公司运营及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集流体材料方面的业务,布局相关人才、技术、设备、厂房建设等,2022年12月,公司复合集流体首批产品正式下线,下线产品性能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锂电复合集流体新型材料,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好,且市场空间广阔。但目前相关产品尚未形成量产,未来可能会存在产品量产进展不及预期、下游市场应用不及预期、降本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合计账面价值为36,808.01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28.57%,公司应收账款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持续增加。若下游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或资产状况出现恶化,且公司不能持续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及时收回账款,可能会出现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或进一步延长应收账款收回周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营运资金安排和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为11,432.01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8.88%。公司存货账面价值相对2022年有所上升,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如果未来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发生不利变化,对公司存货周转能力产生影响,存货可能发生滞销、甚至减值,从而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32,477.58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25.21%。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公司固定资产规模扩大,如果未来宏观环境、行业政策、技术变革及市场需求发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公司资产的产能释放不足、存在折旧费用占比增大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额为21,791.52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6.92%。公司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应收账款持续增加。如果未及时收回下游企业的款项、未充分调整资金结构,可能会出现进一步增加使用银行额度的情况,从而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所处的工业烟气治理行业受国家环保政策驱动,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行,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几年仍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环保行业也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向大型国企、央企、上市公司集中,竞争激烈。如果未来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将会对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实施了若干重大环保产业政策,促进了工业烟气治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烟气治理产品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如果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环保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发生变化,将可能对公司相关产品及服务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从技术和产品研发向产业应用快速转化的技术能力体系,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和联合开发创新,通过构建高水平研发技术平台和高效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保障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拥有专利211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专利142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4项。报告期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累计科技成果鉴定9项,新产品认定25项,国家标准、行业及团体标准26项。公司在夯实主营产品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依托长期布局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针对聚合物薄膜材料在环保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的市场转化,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管理,成效显著,赢得了客户和同行的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公司滤袋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电力公司多台装机容量1000MW及以上机组,实现电袋或袋式除尘领域的超净排放;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出具证明,2019-2021年在国内高温过滤材料行业排名前五,安徽省排名第一;中华环保联合会出具证明,2022年度,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第9225105号“元琛”商标(空气过滤设备、气体净化装置)产品SCR脱硝催化剂的产量为2.5万立方米;产品对应销售额为3.2亿及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为第3名。近三年细分产品钢铁烧结中低温脱硝催化剂产品全国的占有率为20.2%,国内排名为第1位,省内市场占有率50%,排名为第1位。公司不断攻克低温脱硝技术难题,脱硝催化剂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焦化等13个工业领域,在烧结中低温脱硝市场占有率第一,在石灰窑领域实现首台SCR改造成功运行案例,实现SCR脱硝系统超低排放;公司脱硝催化剂产品已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下游客户包括国家电投集团、中电国瑞、龙净环保、清新环境、安丰钢铁、海螺水泥、华润水泥和信义玻璃等知名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的市场地位已经得到稳步提升。

  除尘器和脱硝反应器作为工业烟气治理环保岛必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的核心组件分别为除尘滤袋和脱硝催化剂。这两种产品作为关键材料应用于工业烟气中粉尘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其质量决定不同工况的产品应用效果。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公司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掌握了适用于电力、钢铁、焦化、烧结、玻璃、石灰窑、水泥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生产,形成了不同细分领域的产品迭代产业链。公司多次被用户评为全国十大焦化脱硝企业和十大中低温脱硝催化剂企业。公司在不断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协同高校、院所等进行产学研用合作,保证了关键技术的迭代、产品的更新,公司产品在应用中达到更高排放标准、更长使用寿命、更多的首台套应用,促进了相关新产品的应用推广。

  行业资质和认证是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及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相关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合格必须取得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性能验收合格报告。公司已取得CNAS和CMA资质认定,相关第三方检测业务涵盖除尘器和脱硝反应器性能验收、除尘滤袋和脱硝催化剂性能检测。公司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HW50类),可为客户解决后续环保问题,提供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公司十分重视人才团队建设,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技能全面、素质过硬的核心技术团队。团队人员学历覆盖博士、硕士和本科,专业领域涵盖工业催化、环境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

  多个学科方向。多名核心技术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安徽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公司创新团队被评定为合肥市“显示之都”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围绕节能降碳布局产业链延伸,从定制化的产品生产设计出发,到产品性能验收、第三方检测,再到产品使用现场数据物联、能耗及排放监测、排放端碳捕集资源化利用,不断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紧随国家双碳战略指引,围绕工业客户减污降碳需求,深入解决用户痛点。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运营端全面优化职能部门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基于未来3年市场需求,导入卓越运营管理系统工具、IATF16949质量管理系统,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提升产能及管理竞争力;采购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自动化匹配,通过数字化智能制造驱动提升公司产能及品质。公司积极推进计划和需求管理、采购和供应管理、仓储和物流管理。建成供应链集成计划体系,进一步保障客户订单按时交付。同时和主要原材料的优质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或长期合作关系,有助于公司提升和稳定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管理供应链风险。

  公司注重对各类数据和信息的获取、设施的而分析评价、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公司业务需要和发展趋势。以及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管理要求的提升,原有信息系统不断更新完善,应用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到供应链上下游和公司各职能部门。经董事会研究将信息化战略纳入集团最高战略范畴,响应国家工业互联网号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中台+各大信息系统,如:ERP、PLM、MES、CRM、OA、硬件、网络、信息安全等信息化措施,覆盖公司各个业务领域、各个关键环节,实现管理现代化、营运正规化、运作精细化,助力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发展。让数据多跑路,让数据支撑经营管理和决策。打造基于精益制造的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打造智慧元琛烟气环保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基于双碳产业产业布局的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构建一整套面向业务应用组件化的平台服务机制,建立以元琛科技为蓝本的设计、研发、实施、落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主营业务相关技术协同性,积极拓展复合集流体材料业务:公司多年专注于高分子功能材料和高分子膜材料的研发和供应,包括PTFE膜、PI膜等,与中科大、合工大等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展开合作研究,相关技术在复合集流体材料领域具有较强适用性。同时公司扎根于合肥新能源产业聚集区,积极与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在资金、土地、厂房、海内外人才和产业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布局,与上下游客户交流频繁,具备一定的客户资源优势;另外公司在第三方检验测试业务方面的成熟业务,对新产业的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产品测试支撑。综上所述,公司在新能源业务方面拥有完整的电芯制作和测试平台,在材料改性、设备改造方面有人才、技术优势。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淘金网app官方下载